近年来,成都市民频繁遭遇“电话轰炸”的困扰,这种通过高频拨打电话或发送短信骚扰他人的行为,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。从推销贷款到虚假中奖,甚至诈骗威胁,骚扰电话的内容五花八门。成都作为西部经济中心,人口密集且商业活动频繁,成为此类乱象的重灾区之一。许多市民反映,一天内接到数十个陌生来电,甚至深夜也不得安宁。
电话轰炸的实现通常依赖两种技术:一是“呼死你”软件,通过虚拟号码批量拨号;二是利用网络电话(VoIP)和改号工具隐藏真实来源。这些技术成本低廉且操作简单,使得不法分子能够轻易实施骚扰。此外,部分灰色产业还提供“代呼”服务,按次数收费,进一步降低了违法门槛。成都警方曾破获多起相关案件,发现团伙甚至通过境外服务器逃避监管。
面对电话轰炸,成都市民可采取以下措施:首先,启用手机自带的骚扰拦截功能,或安装第三方安全软件;其次,对陌生号码保持警惕,避免随意接听或回复。若骚扰持续,可保留通话记录并向公安机关举报。成都市反诈中心也推出了“蓉城反诈”小程序,提供一键举报和预警服务。同时,建议定期更换重要账户的绑定号码,减少信息泄露风险。
尽管我国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和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均对电话轰炸有明确规定,但实际治理仍面临挑战。例如,骚扰号码多为虚拟或跨境注册,追踪难度大;部分受害者因损失较小而放弃维权。成都警方近年来联合通信运营商加强技术反制,如关停异常号码、封堵IP等,但根除这一乱象仍需公众、企业和监管部门的长期协作。
从长远看,遏制电话轰炸需多管齐下:一方面,运营商应完善实名制审核,阻断虚拟号码滥用;另一方面,公众需提升信息保护意识,避免随意填写手机号。成都可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,如建立“骚扰电话黑名单”共享机制,或推行“号码标记”功能,让更多人主动避坑。只有通过技术升级与制度完善相结合,才能逐步净化通信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