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重庆,许多人会想到火锅、洪崖洞或山城夜景,但这座城市还承载着一段沉重的记忆——重庆大轰炸。1938年至1943年间,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无差别轰炸,造成数万平民伤亡。而鲜为人知的是,当时一部特殊的“防空电话”网络,成为了拯救生命的“耳朵”。今天,让我们透过这部战时电话系统,回望那段硝烟中的通讯抗争。
在轰炸最密集的1940-1941年,重庆的防空电话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。这套由简陋磁石电话机、临时架设的电缆和人工交换机组成的网络,连接着全市36个防空哨所。哨兵一旦发现敌机,便立即拨通总机,接线员在10秒内将警报传递到全市108处防空洞。没有电子扩音器的年代,电话线另一端的值守人员会用铜锣、口哨甚至奔跑喊话的方式接力警报。据统计,这套系统曾为超过100万市民争取到平均15分钟的逃生时间。
维持这条“声音生命线”的是一群特殊群体——电话接线员,其中70%是女性。她们24小时值守在总机前,敌机临空时仍需戴着钢盔工作。1940年“五三”“五四”大轰炸中,中央电话局被炸毁,8名接线员殉职,但幸存者仅用4小时就在废墟中恢复了部分线路。更令人动容的是,许多接线员会主动拨打最后一通电话给家人:“线路要断了,你们快躲!”这些细节被记录在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的“电话文物展”中,成为历史的见证。
如今,重庆较场口大隧道惨案遗址旁,仍保留着一台1941年的防空电话机。它的金属外壳上布满凹痕,听筒缠着当年的胶布。当地学校常组织学生在此模拟“电话传警报”活动,让青少年体会科技在灾难中的温度。这段历史提醒我们:通讯不仅是便利的工具,更是文明存续的纽带。每当电话铃声响起,仿佛还能听见80年前那个声音:“敌机过长寿,速避!”——这是穿越时空的生存智慧,也是对和平最朴素的渴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