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电话轰炸成为困扰许多人的社会问题。这种骚扰行为通常表现为短时间内连续拨打电话或发送短信,严重干扰正常生活。电话轰炸的动机多样,可能是恶意报复、催收债务,甚至是诈骗团伙的“探路”手段。随着网络电话和改号软件的普及,实施成本大幅降低,导致此类行为愈发猖獗。
实施者常通过自动化软件批量拨号,利用虚拟号码隐藏真实身份。有的会伪装成银行、快递等正规机构,诱导接听;有的则直接使用“呼死你”工具,以每秒数次的频率发起呼叫,使目标手机瘫痪。更隐蔽的方式是结合短信轰炸,通过注册验证码短信消耗受害者手机资源,甚至引发经济损失。
用户可通过运营商开通“高频骚扰电话拦截”服务,或安装第三方安全软件过滤陌生号码。遇到持续轰炸时,建议开启飞行模式暂时阻断,并保留通话记录作为报案证据。对于疑似诈骗的轰炸,切勿回拨或点击短信链接,必要时可向12321网络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投诉。
我国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明确规定,多次发送淫秽、侮辱、恐吓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,可处拘留或罚款。2022年公安部专项行动中,多地破获利用轰炸软件实施敲诈的案件,犯罪分子最高获刑7年。受害者还可通过民事诉讼主张精神损害赔偿,运营商也有责任加强号码审核与技术反制。
尽管AI识别和号码标记技术已能拦截80%的骚扰电话,但虚拟运营商号段管理漏洞仍被利用。专家建议推行电话实名制“人号绑定”,同时研发动态加密通信协议。普通用户需提高信息保护意识,避免在非正规平台留存手机号,从源头减少被轰炸风险。
下一篇:没有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