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不少朋友反映频繁接到陌生号码的轰炸式来电,从推销贷款到诈骗中奖,令人不胜其烦。这类电话往往通过虚拟号码或改号软件拨出,短时间内连续呼入,甚至伴随恐吓威胁。面对这种情况,保持冷静是第一要务——切勿因对方催促而慌乱操作,更不要透露任何个人信息。
这类电话通常有显著特点:来电号码归属地混乱(如境外前缀+86)、语音内容模板化(如“最后通牒”式话术),且多选在工作日上班时间集中拨号。部分诈骗者会伪装成公检法机关,要求“配合调查”。值得注意的是,正规机构绝不会通过电话索要银行卡密码或验证码,遇到此类要求可直接挂断。
首先,启用手机自带的骚扰拦截功能(如小米的“来电标记”或华为的“智慧识别”),并定期更新号码库。其次,遭遇连续呼入时,可暂时开启飞行模式或呼叫转移,避免正常生活被打扰。最后,主动向12321网络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投诉,提供通话记录截图等证据,协助监管部门追踪溯源。
若已不慎点击陌生链接或泄露信息,需立即冻结银行账户并修改相关密码。对于经济损失,应保留通话录音、转账记录等证据报警。平时可定期在“工信部反诈专班”公众号查询最新诈骗手法,提升防范意识。记住:真正的紧急事务一定会通过多渠道确认,单方面施压的来电都值得警惕。
2022年起实施的《反电信网络诈骗法》已明确将电话轰炸列为违法行为,最高可处10万元罚款。用户还可通过运营商开通“高频来电防护”服务,或使用第三方安全软件(如腾讯手机管家)建立黑白名单。技术防护结合法律维权,能有效遏制这类骚扰行为。
上一篇:防骚扰必备:移动电话拦截全攻略